当前位置:水工业网 > 论文 > 人工湿地植物缓释碳源的预处理方式及释碳性能研究

人工湿地植物缓释碳源的预处理方式及释碳性能研究

文件大小:0.95MB格式:pdf发布时间:2014-02-11浏览次数:
更多
【中文关键词】人工湿地  生物膜载体  植物秸秆  
【摘要】本试验拟利用人工湿地现有的芦苇、香蒲及玉米秸秆作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以提高其脱氮效能,对比了3种不同的植物秸秆预处理方式,分析了秸秆的释碳规律及其对水质的潜在影响。
【部分正文预览】

碳源作为反硝化过程的电子供体,是影响人工湿地反硝化的主要因素[1]。目前,国内外学者[2-5]针对人工湿地反硝化碳源不足的问题,多采用向进水中投加葡萄糖、甲醇、乙酸钠、果糖等液态有机碳的方法。由于液态有机碳反应速度快,需不断补充,增加了运行成本和后续管理的难度。植物材料属天然纤维类物质,分解释放的有机物质可作为反硝化碳源提高脱氮效率,又能作为生物膜载体,且具有一次投加长期释放的特点。近年来,有研究者[6-9]曾利用碎报纸、棉花、腐朽木、稻壳、纸作为碳源进行反硝化脱氮研究。但植物材料中纤维素被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包裹着,而木质素不易被微生物降解,因此纤维素的分解受到限制。针对植物秸秆作为反硝化碳源的预处理方法未见详细报道。本试验对人工湿地现有的芦苇、香蒲及太原地区普遍的玉米秸秆进行不同的预处理,以达到降解木质素,促进纤维素分解,提高秸秆释碳能力的目的;并对其释碳性能进行分析,最终筛选出一种适当的预处理方式及最佳的植物缓释碳源。

人工湿地相关论文
生物膜载体相关论文

暂无评论信息



相关论文

打印本页
查看中国水工业所有信息     行业新闻 - 市场动态 - 企业动态 - 厂商 - 产品 - 招标 - 论文 - 案例 - 方案 - 图纸 - 软件 - 课件 - 政策法规 - 标准规范 - 市场研究 - 会展 - 招聘 - 图书